記好孩子學校心理工作之心理健康大課——學業(yè)篇(一)
為了解學生學習動機,尋找學生學業(yè)困難的原因,提升其學習興趣,增強學習動力,2023年3月4日,我校心理輔導老師張愛莉開展了一堂以“為什么學習不快樂”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。
課程伊始,張老師首先通過“你為什么學習?”這一簡單提問,單刀直入、切入主題,孩子們若有所思,爭相發(fā)言。隨后張老師又和孩子們進行互動,要求孩子們在收到的小紙片上以匿名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想法。孩子們在紙片上暢所欲言,有的回答簡單直白,有的充滿童趣,有的誠懇務實。張老師挑選了部分答案進行分享,課堂氛圍活躍了起來,孩子們熱情高漲。
緊接著,張老師又趁熱打鐵發(fā)問:“學習有什么好處?”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搶答。有的說學習可以認識更廣闊的世界,有的說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可,還有的說可以在將來得到更多的機會...... 課程在歡聲笑語中拉開了序幕。
通過熱烈的課前預熱活動,張老師發(fā)現孩子們對學習的益處與目的都有清晰認知,但對學習,仍然有一部分孩子提不起興趣。針對這一現象,張老師結合實際,用深入淺出的講解,生動鮮活的案例,通俗易懂的語言,從內在原因(如:學習動力不足、自信心不足、自我控制能力不足)和外在誘因(如:學習壓力過多、娛樂時間受到擠壓、數字時代的挑戰(zhàn))等方面詳細闡述了阻礙學習的根本原因。這些案例與孩子們息息相關,孩子們從課堂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啟發(fā)。隨后,張老師毫不吝嗇地分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,供孩子們在今后學習生活中借鑒,孩子們格外認真地記錄。課堂尾聲,張老師還讓孩子們結合自身實際與當天所學,思考自己學習不快樂的原因和將來的規(guī)劃,并鼓勵孩子們在紙上寫下自己的見解。
從課后收到的反饋中我們不難發(fā)現,孩子們能從多角度、多方位思考自己不喜歡學習的原因,我們也從中看到了孩子們對父母正確看待自己的期待,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。總之,孩子學業(yè)困難來自很多方面,我們既不能武斷地認為全是孩子的問題,也不能以學業(yè)成績作為評價孩子是否優(yōu)秀的唯一標準,而應辯證看待孩子的學習表現,多欣賞孩子的閃光點,多給予孩子肯定,強化孩子的學業(yè)信心,這樣孩子在學業(yè)上遇到問題時才更不容易出現回避和抗拒心理。
在孩子眼中,父母是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支撐。作為家長,我們也許不能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英雄或榜樣,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孩子永恒的港灣,給他們包容,為他們鼓掌,陪伴他們度過那些生活中的難關。常言道:孩子不過是小時候的我們自己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如果我們能偶爾帶入自己小時候的情景,也許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;如果我們愿意始終保持著學習的心態(tài),也許我們就能收獲更融洽的親子關系,孩子的學業(yè)也會隨之柳暗花明。
|